《教学考试》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对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

 
来源:教学考试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一、引言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中至纯至性的材料,在文言文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就先秦诸子散文来说,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德育教育价值,是对学生开展博爱、人格精神和具有责任担任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先秦诸子散文对人的构建价值,充分借助先秦诸子散文,加强学生“核心素养”中“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二、先秦诸子散文与责任担当精神

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道家、墨家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自然和社会不同的看法、主张实施哲理性的著作,并借助这些著作,对本学派的思想学术进行宣扬,并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论进行入理入心的阐述。

先秦诸子散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艺术,其中还蕴含着积极意识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1)仁政精神:这是诸子散文中最为广泛、最为深远的仁政精神。这一仁政精神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要求将对广大人民的博爱放在首位,要时刻为民生着想,解决民困等,对广大人民施行仁政;(2)求实精神: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几乎每一篇文章中都弥漫着浓厚的务实精神,要求必须要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呈现在民众的面前,并为了这一政治理想,不辞辛苦进行游说,“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就是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3)责任担当精神:诸子百家虽然处于争鸣时代,但是每一个学派都具有极强的责任感。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制天命而用之”“尚贤事能”等,均体现了极强的责任意识。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魅力四射,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充满了智慧——面对社会和人生的现实和问题,他们做出了责任担当的表率,积极关注和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在行动,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他们本身的行动就是很好的学习责任担当的榜样。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对这种自我、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之间的忧患意识内化在行动、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责任担当精神,主要包括:直面自省、仁爱忠恕、兼爱非攻、匡世济民等。并且这种责任担当精神以孔孟儒家学派尤为突出,以孔子为例,在面对人生抉择无法被人理解的时候,他提出了“鸟兽不可同群,无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这句话中,孔子认为在面临责任的时候,必须要勇于挺身而出,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并改变社会的不如意的现实;孟子也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理论,将自身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同情心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荀子又提出了另外的一种思路,他试图在法制中去落实伦理道德规范,当礼不能节制人心,不能使人自觉要求、自觉担当的时候,那就向法制赏罚、制度建设求助,最终达到“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的目的(参见《荀子·议兵》)。

三、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对学生“责任担当”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责任意识也在逐渐地萌芽和滋长,因此,如何使这种意识不断增强,并把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自然就成了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从小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点,教师就要立足于先秦诸子散文中对人民、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忧患意识,充分借助先秦诸子散文中蕴含的匡世济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具体来说,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在开展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就可以以孔子和《论语》为切入点。这主要是因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尤为强烈,并且《论语》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篇,在第一课便提出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仪封人请见孔子,认为“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木铎金声,在困厄中依旧宣扬大道,用自己的“良药”医治社会的弊病。他没有“穷则独善其身”,而怃然说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对孔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面对天下无道,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选择避世时,孔子挺身而出,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身于列国的游说中去,死而后已。

不仅仅如此,孔子的社会担当意识还集中体现孔子的悲剧性执着上。连看守城门的人都说,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孔子对社会动荡深感忧虑,强调“仁者爱人”,希望借周礼重建井然的社会秩序,为了达到这一政治目标,虽经百折而不挠,常遭困厄仍一往无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依然坚定自己以“改变天下之道为己任”的理想。几千年来,他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此,他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这样的担当精神虽然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出现过——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而三过家门不入,很崇高,也很悲壮。但是孔子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体现。自然,更加让人充满敬意!

孔子的这一“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并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二)涵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精神

在借助先秦诸子散文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时候,还集中体现在忧国忧民和爱民的精神上。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孟子,和墨家学派的代表——墨子为代表。

从孟子的民本意识上来说,孟子对孔子的“仁”思想进行了发展,逐渐成为“仁政”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可以说,孟子对孔子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延伸和扩展,使孔子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演变为忧国忧民的爱国、爱民情怀。在《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针对梁惠王治国尽心但是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通过战争的比喻,然后循循善诱,提出“申之教义,民有所养,老有所依”,让老百姓过上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也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认为只有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方能“王天下”。此外,“养浩然之气”,抛却私欲,让心中充满正义和道德力量的一种精神追求,自然也就会洞察社会、人生,自觉担当责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

从墨子的“兼爱”精神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担当。墨子认为天下所有的祸害、仇怨等,发生的根源都是因为人和人之间无法得到有效的相爱。因此,要真正消除战乱,从根源上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以“兼爱、非攻”的原则,不分等级、不分远近、部分亲疏等,互相爱,最终使得人们在“交相利”的背景下,使得双方得利。

(三)提升学生人格情怀的追求

在借助先秦诸子散文开展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时候,还必须要结合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人格追求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怀,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情怀追求的人。以此来滋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具体来说,在借助先秦诸子散文培养学生担当人格情怀的时候,可结合孔孟和庄子的观点进行。

首先,借助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培养学生的人格追求意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面对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孔子认为任重道远的背景下,认为必须要全面加强自身的修养,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民、修己以安天下”,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使其在将来更好地承担其社会所赋予个人的社会责任。而要做到这一点,孔子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才能促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最终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

其次,借助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孟子认为苦难可以磨炼人们的心智,并使得人们在苦难的磨炼中,逐渐养成“浩然正气”,致使其逐渐形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基于这一点,在对学生进行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时候,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孟子的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浩然正气,使得学生在民族危亡关头,可挺身而出。

最后,借助逍遥游培养学生的人生至高境界——无己、无功、无名。就像鲲鹏抟扶而上九万里,而后图南溟。人生也必须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远大理想的指引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据此,在借助先秦诸子散文开展的时候,要以庄子的逍遥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使其树立宏大高远的指向,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对先秦诸子散文中蕴含的责任担当意识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对学生展开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

[1]陶海彦.“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高中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2]高婉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3]宋学婷.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150.

[4]黄佳明.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83):20.

[5]刘美芳.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高考,2018(36).

李凯军,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

一、引言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中至纯至性的材料,在文言文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就先秦诸子散文来说,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德育教育价值,是对学生开展博爱、人格精神和具有责任担任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先秦诸子散文对人的构建价值,充分借助先秦诸子散文,加强学生“核心素养”中“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二、先秦诸子散文与责任担当精神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道家、墨家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自然和社会不同的看法、主张实施哲理性的著作,并借助这些著作,对本学派的思想学术进行宣扬,并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论进行入理入心的阐述。先秦诸子散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艺术,其中还蕴含着积极意识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1)仁政精神:这是诸子散文中最为广泛、最为深远的仁政精神。这一仁政精神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要求将对广大人民的博爱放在首位,要时刻为民生着想,解决民困等,对广大人民施行仁政;(2)求实精神: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几乎每一篇文章中都弥漫着浓厚的务实精神,要求必须要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呈现在民众的面前,并为了这一政治理想,不辞辛苦进行游说,“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就是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3)责任担当精神:诸子百家虽然处于争鸣时代,但是每一个学派都具有极强的责任感。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制天命而用之”“尚贤事能”等,均体现了极强的责任意识。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魅力四射,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充满了智慧——面对社会和人生的现实和问题,他们做出了责任担当的表率,积极关注和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在行动,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他们本身的行动就是很好的学习责任担当的榜样。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对这种自我、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之间的忧患意识内化在行动、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责任担当精神,主要包括:直面自省、仁爱忠恕、兼爱非攻、匡世济民等。并且这种责任担当精神以孔孟儒家学派尤为突出,以孔子为例,在面对人生抉择无法被人理解的时候,他提出了“鸟兽不可同群,无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这句话中,孔子认为在面临责任的时候,必须要勇于挺身而出,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并改变社会的不如意的现实;孟子也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理论,将自身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同情心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荀子又提出了另外的一种思路,他试图在法制中去落实伦理道德规范,当礼不能节制人心,不能使人自觉要求、自觉担当的时候,那就向法制赏罚、制度建设求助,最终达到“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的目的(参见《荀子·议兵》)。三、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对学生“责任担当”的培养(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责任意识也在逐渐地萌芽和滋长,因此,如何使这种意识不断增强,并把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自然就成了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从小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点,教师就要立足于先秦诸子散文中对人民、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忧患意识,充分借助先秦诸子散文中蕴含的匡世济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具体来说,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在开展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就可以以孔子和《论语》为切入点。这主要是因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尤为强烈,并且《论语》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篇,在第一课便提出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仪封人请见孔子,认为“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木铎金声,在困厄中依旧宣扬大道,用自己的“良药”医治社会的弊病。他没有“穷则独善其身”,而怃然说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对孔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面对天下无道,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选择避世时,孔子挺身而出,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身于列国的游说中去,死而后已。不仅仅如此,孔子的社会担当意识还集中体现孔子的悲剧性执着上。连看守城门的人都说,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孔子对社会动荡深感忧虑,强调“仁者爱人”,希望借周礼重建井然的社会秩序,为了达到这一政治目标,虽经百折而不挠,常遭困厄仍一往无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依然坚定自己以“改变天下之道为己任”的理想。几千年来,他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此,他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这样的担当精神虽然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出现过——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而三过家门不入,很崇高,也很悲壮。但是孔子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体现。自然,更加让人充满敬意!孔子的这一“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并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薪火相传,延续至今。(二)涵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精神在借助先秦诸子散文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时候,还集中体现在忧国忧民和爱民的精神上。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孟子,和墨家学派的代表——墨子为代表。从孟子的民本意识上来说,孟子对孔子的“仁”思想进行了发展,逐渐成为“仁政”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可以说,孟子对孔子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延伸和扩展,使孔子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演变为忧国忧民的爱国、爱民情怀。在《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针对梁惠王治国尽心但是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通过战争的比喻,然后循循善诱,提出“申之教义,民有所养,老有所依”,让老百姓过上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也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认为只有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方能“王天下”。此外,“养浩然之气”,抛却私欲,让心中充满正义和道德力量的一种精神追求,自然也就会洞察社会、人生,自觉担当责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从墨子的“兼爱”精神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担当。墨子认为天下所有的祸害、仇怨等,发生的根源都是因为人和人之间无法得到有效的相爱。因此,要真正消除战乱,从根源上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以“兼爱、非攻”的原则,不分等级、不分远近、部分亲疏等,互相爱,最终使得人们在“交相利”的背景下,使得双方得利。(三)提升学生人格情怀的追求在借助先秦诸子散文开展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时候,还必须要结合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人格追求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怀,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情怀追求的人。以此来滋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具体来说,在借助先秦诸子散文培养学生担当人格情怀的时候,可结合孔孟和庄子的观点进行。首先,借助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培养学生的人格追求意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面对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孔子认为任重道远的背景下,认为必须要全面加强自身的修养,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民、修己以安天下”,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使其在将来更好地承担其社会所赋予个人的社会责任。而要做到这一点,孔子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才能促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最终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借助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孟子认为苦难可以磨炼人们的心智,并使得人们在苦难的磨炼中,逐渐养成“浩然正气”,致使其逐渐形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基于这一点,在对学生进行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时候,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孟子的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浩然正气,使得学生在民族危亡关头,可挺身而出。最后,借助逍遥游培养学生的人生至高境界——无己、无功、无名。就像鲲鹏抟扶而上九万里,而后图南溟。人生也必须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远大理想的指引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据此,在借助先秦诸子散文开展的时候,要以庄子的逍遥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使其树立宏大高远的指向,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四、结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对先秦诸子散文中蕴含的责任担当意识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对学生展开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参考文献:[1]陶海彦.“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高中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2]高婉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3]宋学婷.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150.[4]黄佳明.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83):20.[5]刘美芳.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高考,2018(36).


文章来源:教学考试 网址: http://jxks.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3037.shtml


上一篇: 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
下一篇: 一般服务业论文_浅谈茶艺师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策略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教学考试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